- 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4:34 点击次数:155
图片
10年前那家蜷缩在上海徐汇区、不到20平米的社区粥铺,竟然在今天搅动整个中式快餐行业的格局!
当同行还在纠结“粥能不能卖上15元”的时候,它用一碗皮蛋瘦肉粥做到了单店日销3000碗;当传统粥铺困在“早餐刚需”的窄门里挣扎的时候,它硬生生把粥卖出了“早中晚夜”的全时段场景,客单价达到了30元;当曼玲、糯雅芳粥等品牌靠着外卖补贴抢占市场的时候,这家小店却能够用1700多家门店、覆盖300城的规模,成为名副其实的 “粥类隐形冠军”,甚至创下单日外卖8.6万单的行业纪录。
更颠覆认知的是:当所有人都觉得“粥是廉价刚需品”的时候,它敢推出38元一碗的雪域青稞粥,还靠“不加碱、不增稠”的健康标签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;当同行抱怨“粥品标准化太难”的时候,它建起了6大中央厨房,让全国门店3分钟出餐率高达98%。
一个曾被轻视的“边缘品类”,为何能逆袭成国民品牌?这个靠一碗粥搅动行业格局的品牌,究竟靠什么打破“低客单价、窄场景、难复制”的三重魔咒?其背后藏着哪些值得深挖的战略逻辑?接下来,小蓝张就和大家一起详细拆解三米粥铺成功的4个关键战略动作。
图片
第一招、品类创新:定义“新中式健康快餐”
1、品类占位理论
三米粥铺抢占了“现熬粥专家”心智,通过“不加碱、不加香精、不加增稠剂”的产品承诺,与速食粥、添加剂粥形成了明显区隔。它的雪域青稞粥更以原产地IP(西藏日喀则4000米种植基地)强化品质背书,成为健康饮食的符号化产品。
迈克尔・波特曾指出:“竞争战略的关键在于创造差异化优势,无论是产品、服务还是品牌形象,都要做到与众不同”。三米粥铺正是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定位,在同质化严重的粥品类中开辟出独特赛道。
2、爆品矩阵设计
核心爆品:皮蛋瘦肉粥(占比70%)、雪域青稞粥(区域爆款)
组合策略:推出“粥点黄金CP”(如脆皮锅贴+肉肉糯米肠),客单价提升30%
季节限定:腊八节拾全腊八粥、冬季炖整梨,通过事件营销制造话题热度
彼得・德鲁克强调:“创新就是把资源交给期望”。三米粥铺通过爆品矩阵和场景创新,将传统粥品转化为高溢价的健康轻食,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。
图片
第二招、渠道裂变:构建“堂食+外卖”双引擎
1、外卖渠道精细化运营
满减策略:线上价格比堂食高5-15元,通过“满26减17”等活动营造优惠感知,毛利率以依然可以保持在40%以上;
时段运营:早餐主推“粥+软蛋饼”(订单占比40%),夜宵推“粥+炖品”(订单占比30%),覆盖全时段需求;
包装创新:腊八节“金饭碗”粥桶引发社交传播,外卖评论区“包装美到舍不得拆”等好评刷屏。
丹尼尔・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揭示:“同一笔钱,为何有时是'赚’有时是'亏’?答案藏在你的心理参照点里”。三米粥铺通过满减策略和包装创新,巧妙利用消费者的损失规避心理,提升购买决策的积极性。
2、堂食场景体验升级
明厨亮灶:开放式厨房设计增强信任感,门店采用“靠墙桌+主路通道”的布局,提升外卖的取餐效率;
主题店矩阵:徐虹中路雪域青稞粥主题店融入藏地元素,打造“一秒穿越西藏” 的沉浸式体验,带动线下客流增长50%。
霍华德・舒尔茨曾说:“顾客可能忘记你说过的话,但永远不会忘记你给他们的感受”。三米粥铺通过主题店设计,将产品消费转化为情感体验,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。
图片
第三招、用户运营:从流量到留量的闭环
1、私域流量池构建
会员体系:通过小程序积分兑换、生日券等提升复购,外卖复购率高达45%
公益营销:腊八节为环卫工人送粥、河南洪灾提供免费餐食,强化“温暖国民品牌”的形象,社交媒体曝光量超过10亿次
彼得・德鲁克指出:“营销的目的是使销售变得多余”。三米粥铺通过私域流量和公益营销,将用户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化为品牌的忠实拥趸,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闭环。
用户裂变设计:
KOC孵化:邀请健身博主担任“青稞粥体验官”,拍摄健身场景短视频,单条播放量破千万
社群运营:门店周边3公里建立“粥粉群”,每日推送新品预告、满减福利,转化率提升了20%
大卫・奥格威强调:“广告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”。三米粥铺通过KOC孵化和社群运营,将用户转化为品牌传播的节点,实现低成本高效裂变。
图片
第四招、供应链护城河: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
1、中央厨房+区域仓
全国布局6大中央厨房,统一采购大米、肉类等原材料,成本降低了15%。西藏青稞基地直供原料,确保雪域系列产品的稀缺性。
迈克尔・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指出:“企业价值是通过'价值链’创造出来的”。三米粥铺通过中央厨房和区域仓构建高效供应链,在成本控制和品质保障上形成竞争优势。
2、数字化管控
自研ERP系统实时监控门店库存、销量,动态调整配送计划。比如,腊八节前通过大数据预测备货量,全国门店备货准确率高达98%。
彼得・德鲁克认为:“管理的任务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”。三米粥铺通过数字化管控,将供应链管理提升到精细化水平,实现效率与品质的双重保障。
图片
总结:三米粥铺的“细分品类破局方法论”
三米粥铺的逆袭,从来不是“一碗粥的偶然走红”,而是一套可复制的“细分品类破局方法论”:当多数品牌困于“小而美”的舒适区或盲目追逐风口的时候,它用系统化战略证明:哪怕是最传统的赛道,也能通过精准的价值重构,生长出国民级品牌的基因。
一、方法论:细分品类的规模化破局公式
1、心智锚定法则:用一句话说清“你是谁、与别人有何不同”。三米粥铺以“现熬无添加”锚定健康心智,比“卖粥的”更具体,比“中式快餐”更聚焦;
2、全场景渗透公式:打破“品类=固定场景”的认知茧房。从“早餐粥”到“夜宵粥”,从“社区店”到“主题体验店”,本质是用“产品适配场景”替代“场景限制产品”;
3、供应链中台思维:规模化的前提是“标准化可复制”。三米粥铺的“中央厨房+数字化管控”,不是简单的成本控制,而是构建“供应链中台”:前端门店可快速复制,后端通过数据反哺产品创新(如根据区域销量调整青稞粥铺货量)。
二、行业启示:写给所有困于“小赛道”的品牌
对餐饮行业乃至所有细分领域而言,三米粥铺的启示远超“卖粥”本身:
1、不要低估“传统品类的现代性”:粥、包子、面条等中式传统品类,不是“过时的生意”,而是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IP。关键在于用现代商业逻辑重构:健康化(解决信任)、场景化(打破限制)、符号化(制造记忆),让老品类长出新灵魂。
2、警惕“流量依赖症”:当外卖平台抽成攀升、补贴退潮,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“平台流量”,而是“用户资产”。三米粥铺的私域社群、会员复购(45% 复购率)证明:把1000个用户变成“品牌信徒”,比10万个一次性流量更有价值。
3、小品类的“国民化密码”:从区域到全国,从“生意”到“品牌”,核心是“用细节承载温度”。腊八节送粥、包装印上“家人般的温暖”,这些看似“非商业”的动作,实则是在构建“情感货币”。当用户为“一碗粥”付出的不仅是钱,还有情感认同,品牌便完成了从“功能性”到“国民性”的跨越。
图片
三米粥铺的故事,最终指向一个更深层的命题:中式餐饮的现代化,从来不是“对标西餐标准化”,而是“让传统美食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位置”。
粥,作为中国人餐桌上最朴素的存在,承载着“养生”、“团圆”、“温暖”的文化基因。三米粥铺的成功,本质是让这碗粥既适配了现代人“快节奏中的健康诉求”,又保留了“慢熬里的生活温度”。 它证明:所谓“国民品牌”,不过是把“小品类”做成了“大生活”的一部分,把“生意”做成了“生活方式的参与者”。
当更多中式细分品类能够像三米粥铺这样,在标准化中守住文化根脉,在规模化中保持情感温度,中式餐饮的全球化,或许不必依赖“高端化”的刻意包装,而能像这碗粥一样,朴素有力,润物无声。这也许正是小品类里藏着的大时代密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